章节 1

>>> 戳我直接看全本 <<<<

心外科圣手顾衍之与化学教师沈清许,因各自需求,签下一纸为期一年的契约婚书。

他需一位“稳定”的妻子角逐科室主任,她需一个“家庭”的背景参与职称评选。

约定:坦诚沟通,遇事即问,绝不内耗,不分房,演好这场戏。直到某次庆功宴后,

厨房里意外的一个吻,打破了所有平衡。顾衍之指尖轻抚过她唇角,声音低沉:“沈老师,

根据‘情感进度条’条款,我申请关系升级。”沈清许脸颊微热,逻辑依旧在线:“顾医生,

实验数据不足,建议收集更多样本再下结论。”后来,那盆名为“合约期”的绿植枝繁叶茂,

悄然开花。契约到期日,他递上新合约,标题《余生共同研究计划》。她笑着签下名字,

落款:同行者,沈清许。——微光虽渺,恰似你我,足以温暖往后每一个朝夕。

---市第一医院附近的高档咖啡厅包厢里,气氛堪比学术答辩现场。

顾衍之将一份打印精美的文件推向坐在对面的沈清许。他穿着简单的白衬衫,袖口挽至小臂,

露出线条流畅的手腕和一块低调的腕表,周身散发着属于手术室的那种冷静严谨的气场。

“沈老师,这是根据我们之前沟通拟定的协议,请过目。”他的声音清冽,如同山涧溪流,

“核心条款已加粗:合作期限一年,

期间需在双方家庭及必要社交圈内维持‘模范夫妻’形象,

不得单方面对外承认婚姻无实质感情基础,不得出现分居传闻。

违约后果……”沈清许微微颔首,接过文件。她今天穿着一件浅蓝色的连衣裙,长发挽起,

露出光洁的额头和修长的脖颈,气质沉静而知性。她阅读的速度很快,眼神专注,

如同批改学生的实验报告。“顾医生,这里,”她纤细的指尖点在一行条款上,

“‘需共同居住’,关于居住地的具体安排,是否还需要补充细节?比如,

公共区域与私人区域的划分?”“家是共享空间,”顾衍之回答得很干脆,

“我尊重你的隐私,但不会设定‘禁入区域’。我的书房,你的卧室,若有需要,

均可自由进出。信任是合作的基础。”沈清许抬眼看他,对上他坦然的目光。

她喜欢这种直接和清晰。“同意。那么,关于‘情感模拟’的尺度?”“原则上,

以不让彼此感到不适为前提。牵手、拥抱等必要接触,需提前沟通或事后确认感受。

任何一方希望推进或放缓关系,都需直接提出,共同商议。”顾衍之补充道,

“我们可以称之为‘情感进度条’条款。”沈清许嘴角微扬,这个说法很“顾衍之”,

理性中带着一点程序员式的幽默。“很好的定义。另外,

我建议增加一条:每周至少三次共进晚餐,并分享一件工作或生活中的事,好事坏事皆可。

有助于信息同步,维持人设。”“可以。”顾衍之点头,拿起笔在空白处备注,

“很有效的沟通机制。”条款逐一确认,气氛融洽得像在开项目研讨会。

直到沈清许翻到最后一页,准备签字时,

方的一行打印小字——“备注:双方需共同伪造从相识到求婚的完整时间线和社交媒体记录。

”她轻轻“啊”了一声。“有疑问?”顾衍之问。“不是,”沈清许抬起头,

眼中带着一丝讶异,“只是在想伪造时间线的事。我突然想起来,顾医生,

我们是不是在很多年前,省里举办的那届中学生科学创新大赛上见过?

你当时是生物医学组的金奖,我是化学组的银奖。”顾衍之微微一怔,

深邃的眼眸中掠过一丝追忆,随即恍然:“你是那个用非常巧妙的催化剂方案,

讲解时逻辑清晰到让评委都称赞的女生?”他仔细看了看她,“沈清许……对,是你。

没想到。”“我也没想到。”沈清许笑了笑,“世界真小。”这意外的交集,

让这场纯粹理性的契约,似乎多了一丝微妙的注脚。“或许,”顾衍之沉吟片刻,

“我们的‘故事’,可以从这里开始编起。一见钟情或许夸张,但彼此欣赏,多年后重逢,

顺理成章走到一起,听起来足够合理。”“很好的切入点。”沈清许表示赞同。她拿起笔,

在协议的最后一页,乙方签名处,流畅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。字迹清秀,

带着一份教师的工整。顾衍之也在甲方处签下名字。他的字迹则更显锐利潇洒,

如同手术刀划过的轨迹。协议成立。顾衍之的公寓位于一个高端小区,视野开阔,

装修是现代简约风,色调以灰白为主,整洁得近乎样板间,缺乏生活气息。

沈清许搬进来的那个周六,带来了几箱书和一小盆绿萝。“欢迎。

”顾衍之接过她手中最大的行李箱,侧身让她进门。他指了指主卧,“那是你的房间,

带独立卫浴。我住次卧。”沈清许有些意外:“我以为……”“协议是共享空间,

但初始阶段,给予彼此更多的私人领域是必要的。”他解释得理所当然,“主卧更大,

阳光更好,适合你备课看书。”“谢谢。”沈清许心里微微一暖。

他的体贴是藏在理性规则下的,不张扬,却周到。她将那盆绿萝放在客厅的落地窗边。

“它叫‘合约期’,”她回头对顾衍之说,“我们一起养着吧。看看它一年后能长成什么样。

”顾衍之看着那抹鲜嫩的绿色,又看看站在阳光里的沈清许,点了点头:“好。

”同居生活就此展开。两人如同合租的室友,作息规律,互不干扰,

又保持着恰到好处的互动。每周三次的共进晚餐雷打不动。

通常是顾衍之负责烹饪(出乎沈清许意料,他手艺相当不错,

自称是“解剖学知识在食材上的应用”),

沈清许则负责餐后整理和偶尔下厨展示她的“厨房化学实验”。餐桌上,

他们会进行协议规定的“信息同步”。“今天给高三学生讲原电池,

有个学生提出了一个非常规思路,虽然最终结论有误,但创新点值得鼓励。

”沈清许分享着她的教学日常。“创新是科学的动力。”顾衍之点头,

“我今天完成了一台主动脉夹层手术,站了七个半小时。患者很年轻,救回来了。

”他语气平静,但沈清许能捕捉到他眉眼间一闪而过的疲惫与欣慰。“辛苦了。”她轻声说。

“还好。”他看她一眼,“你呢?当班主任,那些调皮学生不好管吧?”“各有特点,

需要因材施教……”他们的对话,从最初的略显拘谨,逐渐变得自然流畅。他们聊工作,

聊偶尔看的新闻,甚至聊起那场多年前的科学竞赛,发现彼此对很多问题的看法惊人地一致。

家,这个原本空荡荡的房子,开始被细微的痕迹填满。沙发上有沈清许带来的抱枕,

书房里并排摆放了两张同款书桌——一张放着顾衍之的医学文献和模型心脏,

另一张则堆着沈清许的教案、化学期刊和一盒精致的分子模型。冰箱上贴着彩色的便利贴,

是沈清许的习惯,写着“牛奶已买”、“今晚有晚自习,勿等”,

偶尔顾衍之也会在上面留言“台灯修好”、“周末家宴,备忘”。第一个周五的家庭聚餐日,

两人配合默契,互相夹菜,眼神交流自然,

在双方家长关于“什么时候要孩子”、“房子要不要换更大的”连环追问下,

一个用专业术语巧妙化解(“爸,清许带毕业班压力大,生育计划需要科学安排”),

一个用温柔坚定转移话题(“妈,我们现在工作都刚起步,这里离我和衍之单位都近,

很方便”),成功过关。回到车上,两人不约而同地松了口气。“合作愉快,沈老师。

”顾衍之启动车子,嘴角有浅浅的弧度。“彼此彼此,顾医生。”沈清许也笑了。

她看向窗外飞逝的夜景,心中泛起一丝奇异的感觉。这场“合作”,

似乎比预想中……更令人舒适。日子如水般流过,“合约期”绿萝抽出了新的藤蔓,

生机勃勃。两人之间的默契与日俱增,那种理性克制的氛围下,某些难以言说的情愫,

如同缓慢进行的化学反应,在看不见的地方悄然滋生。顾衍之会发现,沈清许备课到深夜时,

书房会多一杯温热的牛奶。沈清许也注意到,自己偶尔提起对某种化学试剂气味的不适后,

家里就再没出现过类似味道的清洁剂。直到那次,顾衍之的父母搞了一次“突击检查”,

直接到了家门口。当时沈清许刚下班,顾衍之还在手术台上。她镇定自若地将二老迎进门,

泡茶、切水果,言谈举止落落大方。期间婆婆旁敲侧击问及顾衍之的生活习惯,

她都能对答如流,甚至说出了他几个连自己都没太在意的小癖好。顾衍之匆忙赶回时,

看到的是父母满意的笑容和沈清许从容的微笑。送走父母后,两人站在厨房里,

仿佛共同打赢了一场硬仗。“刚才真是……”顾衍之松了松领口,脸上带着轻松的笑意,

“多亏你在。”“是你回来得及时。”沈清许转身从冰箱里拿出两瓶水,递给他一瓶,

眼睛亮晶晶的,“我们配合得不错。”“何止不错。”顾衍之接过水,


更新时间:2025-11-06 11:57:3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