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抄是血色(林卫东沈秋)完本小说_热门小说排行手抄是血色(林卫东沈秋)
林卫东沈秋是著名作者风露九秋成名小说作品《手抄是血色》中的主人翁,这部作品构思新颖别致、设置悬念、前后照应,简短的语句就能渲染出紧张的气氛。那么主角林卫东沈秋的结局如何呢,我们继续往下看1第一章:深山孤灯一九六八年的冬天,似乎比往年来得更凛冽一些。寒风像浸了冰水的刀子,刮过闽西北连绵起伏的群山,钻进青龙峡生...

手抄是血色第1章精彩内容

1:深山孤灯一九六八年的冬天,似乎比往年来得更凛冽一些。寒风像浸了冰水的刀子,刮过闽西北连绵起伏的群山,钻进青龙峡生产队知青点那四处漏风的木板房里。林卫东蜷在硬邦邦的木板床上,薄薄的棉被根本抵挡不住无孔不入的寒意。同屋的赵建军和王海早已鼾声如雷,白天的劳作耗尽了他们的体力,此刻即便天塌下来,恐怕也惊不醒他们。炭盆里的火早已熄灭,只剩下一小撮灰白的余烬,散发着若有若无的热气。林卫东是半年前从福州来的知青。与许多满怀**或被迫离乡的同龄人不同,他性格里带着点文弱的书卷气,最大的爱好便是读书。城里带来的几本《聊斋志异》、《子不语》早已被他翻得起了毛边,书页泛黄卷曲。在这几乎与世隔绝的山沟里,白天是永无止境的垦荒、锄地、挑粪,夜晚则被无边的寂静和枯燥吞噬。精神世界的贫瘠,比物质上的匮乏更让人难以忍受。于是,那些在知青间秘密流传的手抄本,便成了他唯一的慰藉和**。这些用粗糙草纸、甚至是从墙上撕下的旧报纸裁切装订而成的小册子,字迹潦草各异,内容无非是些民间怪谈、乡野奇闻,或是被批判的“毒草”小说的片段。传阅它们需要冒风险,一旦被大队干部或宣传队发现,轻则写检讨、开批判会,重则可能影响前途。但在精神食粮极度匮乏的年代,这点风险,挡不住年轻人心底对故事的好奇与渴望。今夜,林卫东又从枕头底下摸出了一本新得来的手抄本。封面上用毛笔歪歪扭扭地写着三个字:《山魈录》。他心中一喜,就着从破窗棂透进来的、水银般惨白的月光,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。然而,期望很快变成了失望。这本《山魈录》的作者显然是个新手,文笔稚嫩生硬,情节东拼西凑,所谓的恐怖元素也不过是拾人牙慧,毫无新意。对于早已阅遍各种奇谈怪论的林卫东来说,这简直味同嚼蜡。一股无名火在他心头窜起。在这物资匮乏的年代,纸张笔墨何等珍贵?竟有人用它们来写这种毫无价值的垃圾!他越看越气,终于忍不住,掏出随身携带的钢笔,在页边空白处用力划拉下一行字:“胡编乱造!浪费纸张!”浓黑的墨水几乎洇透了粗糙的纸背,仿佛这样才能宣泄他心中的鄙夷与烦躁。写罢,他像是扔掉什么脏东西一样,将本子塞进床底下的旧木箱里,重重地翻了个身,把薄被拉过头顶,试图将那份失望与恼怒隔绝在外。就在他意识模糊,将睡未睡之际,耳边忽然传来一阵极轻极轻的“沙沙”声。那声音若有若无,像是笔尖在纸上小心翼翼地划动,又像是春蚕在啃食桑叶。林卫东猛地睁开眼,屏住呼吸,侧耳细听。声音消失了。也许是老鼠。
全部章节
全文阅读

猜你喜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