章节 2

季风吹过白墙 一个人的書 3575 字 2025-10-30 17:51:39
>>> 戳我直接看全本 <<<<

十月的燕园开始落银杏,金黄的叶片铺在物理楼前的石板路上,踩上去沙沙作响。林知夏站在报告厅门口,手里攥着张折得整齐的研讨会议程,指尖反复摩挲着“陈砚知:量子纠缠与微分几何的跨维度映射”这个标题,心跳比预想中快了半拍。

她今天特意穿了件浅驼色风衣,里面搭着米白色高领毛衣,头发用一支珍珠发簪松松挽起——是母亲上周寄来的,说“见重要的人,总要有点仪式感”。昨晚她把陈砚知之前发表的几篇论文翻来覆去读了三遍,连参考文献里的注释都没放过,草稿纸上写满了对量子纠缠态的疑问,此刻却有点不敢拿出来。

“知夏?”熟悉的声音从身后传来,林知夏回头时,正好撞进陈砚知的视线里。他今天穿了件深靛蓝的西装,里面是白色衬衫,没打领带,领口两颗扣子松开着,比平时多了几分利落。手里拿着台笔记本电脑,肩上挎着个黑色的帆布包,上面印着用公式写的“E=mc²”,和她包上的“π≈3.14159”莫名相配。

“你今天……”林知夏的话没说完,就被自己的心跳声打断。她赶紧低下头,假装整理风衣的下摆,“你的报告在第十个,还要等很久吧?”

“还好,”陈砚知笑了笑,伸手帮她把被风吹乱的碎发别到耳后,指尖不经意蹭过她的耳垂,两人都顿了一下。他很快收回手,指了指报告厅旁边的休息室,“里面有热水,要不要先去坐会儿?我刚才看到有你喜欢的菊花茶。”

休息室里人不多,大多是抱着电脑改PPT的学者。陈砚知去接水时,林知夏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,翻出手机里的草稿纸照片,反复看着其中一个疑问——关于量子纠缠态在黎曼流形上的投影问题,她总觉得陈砚知之前的论文里有个推导步骤可以更简洁。

“在看什么?”陈砚知把一杯菊花茶放在她面前,杯壁上凝着水珠,“是不是又发现我的论文有问题了?”

林知夏抬头时,正好看到他眼里的笑意,脸颊有点发烫:“也不是问题,就是觉得你在推导量子纠缠熵的时候,用的路径积分方法,或许可以换成Ricci流的思路,这样能减少维度误差。”

陈砚知的眼睛瞬间亮了。他拉过旁边的椅子坐下,从帆布包里拿出草稿纸和笔,直接在上面画起了流形结构图:“你是说,把纠缠熵看作流形的曲率函数?”

“对,”林知夏凑过去,指尖点在草稿纸上的某个点,“这里的奇点处理,用Ricci流的缩放性质,能更直观地看出纠缠态的演化过程。”

他们的讨论吸引了旁边一位老教授的注意,是物理系的张院士,林知夏在学术会议上见过几次。张院士凑过来看了看草稿纸,笑着说:“小陈,你这是找到知音了啊。Ricci流和量子纠缠的结合,我三年前就想过,可惜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切入点。”

陈砚知抬头时,眼里带着掩饰不住的喜悦:“张老师,是知夏先想到的。她对微分几何的敏感度,比我强多了。”

林知夏赶紧摆手:“我就是随便想的,还是陈老师的论文基础打得好。”

张院士看着他们,笑着摇了摇头:“年轻人互相谦虚什么,学术上的火花,就是要这样碰撞出来的。”他拍了拍陈砚知的肩膀,“你的报告好好讲,我倒要看看,你们俩能把这个交叉领域挖出什么新东西。”

张院士走后,休息室里安静了下来。陈砚知看着草稿纸上两人共同画的结构图,忽然说:“知夏,你有没有想过,我们可以合作写一篇论文?就用Ricci流结合量子纠缠的思路。”

林知夏的心跳猛地漏了一拍。合作论文,对学者来说是比普通交流更深入的联结,意味着要共享思路、共同攻坚,甚至要暴露自己的知识盲区。她看着陈砚知认真的眼神,想起这半个月来在图书馆的默契,想起实验室里他讲解量子计算机时的专注,忽然觉得,和他一起做研究,是件让人期待的事。

“好啊,”她轻声说,声音里带着自己都没察觉的坚定,“我没问题。”

陈砚知笑了,露出两颗浅浅的虎牙,和他平时严谨的样子有点反差:“那我们从明天开始,每天下午在图书馆讨论?我把之前的实验数据整理出来,你负责流形部分的推导。”

“嗯。”林知夏点头,端起菊花茶喝了一口,清甜的味道顺着喉咙滑下去,比平时多了几分暖意。

报告厅里的掌声响起时,林知夏才意识到已经到了陈砚知的报告时间。她跟着陈砚知走进报告厅,找了个第一排的位置坐下,拿出笔记本准备记录。

陈砚知走上讲台时,台下瞬间安静下来。他调试好PPT,转身面对观众,目光不经意扫过林知夏时,微微停顿了一下,才开口说话:“今天我要讲的主题,是量子纠缠与微分几何的跨维度映射。在开始之前,我想先感谢一个人——林知夏同学,她昨天提出的Ricci流思路,为我的报告补充了重要的理论支撑。”

林知夏猛地抬起头,正好对上陈砚知的目光。他的眼里带着笑意,语气里满是真诚,让她的脸颊瞬间发烫。台下有人朝她看过来,带着好奇的目光,她赶紧低下头,假装整理笔记,嘴角却忍不住上扬。

陈砚知的报告很精彩。他用简洁的语言解释了复杂的量子纠缠原理,又通过三维动画展示了量子态在黎曼流形上的投影过程,最后提出了用Ricci流优化纠缠熵计算的新思路。台下的学者们听得很认真,时不时有人举手提问,陈砚知都能准确解答,偶尔遇到涉及微分几何的细节,还会看向林知夏,两人眼神交流的瞬间,总能快速达成共识。

报告结束时,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。张院士第一个站起来,笑着说:“小陈,你的报告超出了我的预期。特别是最后提出的Ricci流思路,很有创新性。看来我们物理系,以后要多和数学系的同事们交流啊。”

陈砚知走下讲台时,林知夏赶紧迎上去,递给他一瓶矿泉水:“你的报告太精彩了,刚才张院士提问的时候,我还替你捏了把汗。”

“怕我答不上来?”陈砚知接过矿泉水,拧开瓶盖喝了一口,眼里带着笑意,“有你在下面坐着,我底气足多了。”

林知夏的心跳又开始加速。她看着陈砚知额角的细汗,拿出纸巾递给他:“擦擦汗吧,刚才讲了快一个小时,肯定累了。”

陈砚知接过纸巾,擦汗的时候,指尖不小心碰到她的手。这一次,他没有立刻收回,而是轻轻握住了她的手。林知夏的手有点凉,他用掌心裹着她的手,轻轻搓了搓:“外面风大,你的手怎么这么凉?”

林知夏的脸颊更烫了。她能感觉到陈砚知掌心的温度,透过薄薄的皮肤传过来,让她的心跳快得几乎要冲出胸腔。她想收回手,却被陈砚知握得更紧了些。

“知夏,”陈砚知的声音低沉下来,带着点认真,“我刚才在报告里感谢你,不只是因为学术上的帮助。这段时间和你相处,我觉得……很开心。”

林知夏抬起头,撞进他的眼睛里。他的眼神很亮,像夜晚的星空,里面清晰地映着她的影子。她忽然想起上周在未名湖畔,他说“我等你”时的样子,想起草稿纸上那些共同画的公式,想起菊花茶里淡淡的清香。原来有些感情,真的像数学题里的隐含条件,一开始不明显,却在不知不觉中,变成了最关键的存在。

“我也是,”她轻声说,声音有点发颤,却很清晰,“和你在一起,我也很开心。”

陈砚知笑了,眼里的笑意像涟漪一样扩散开来。他轻轻松开她的手,却顺势牵住了她的指尖,两人的手指轻轻勾着,像两道互补的曲线,刚好契合。

“研讨会结束后,要不要去个地方?”陈砚知问,眼里带着点期待。

“去哪里?”林知夏好奇地问。

“到了你就知道了。”陈砚知神秘地笑了笑,牵着她的手,慢慢走出报告厅。

他们走出物理楼时,夕阳正好落在西边的天空,把云朵染成了橘红色。银杏叶在风中轻轻飘落,落在他们的肩膀上,陈砚知伸手帮她拂去肩上的落叶,动作自然又温柔。

林知夏任由他牵着,沿着未名湖慢慢走。路上遇到熟悉的同学,她有点不好意思地想把手抽回来,却被陈砚知握得更紧了些。他笑着对打招呼的同学点头,手心的温度透过指尖传过来,让她渐渐放下了顾虑。

陈砚知带她去的地方,是燕园里的天文台。他从帆布包里拿出一串钥匙,打开天文台的门,里面黑漆漆的,只有顶部的观测窗透进一点夕阳的光。

“这里是我读博时经常来的地方,”陈砚知拉着她走到观测窗前,按下墙上的开关,屋顶的穹顶缓缓打开,露出一片渐渐暗下来的天空,“晚上可以看到很清楚的星空,特别是冬季大三角,特别亮。”

林知夏抬头看着渐渐出现的星星,眼里满是惊喜:“我从来没来过这里,没想到燕园里还有这么美的地方。”

“以前这里不对外开放,”陈砚知从帆布包里拿出一块野餐垫,铺在地上,“我跟管理员熟,特意跟他借了钥匙。”他拉着林知夏坐下,从包里拿出两个保温杯,“一个是热可可,一个是姜茶,你选哪个?”


更新时间:2025-10-30 17:51:3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