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热可可吧。”林知夏接过保温杯,打开盖子时,浓郁的巧克力香味飘了出来。她喝了一口,温热的液体顺着喉咙滑下去,暖到了心底。
他们坐在观测窗前,看着天空慢慢暗下来,星星一颗接一颗地出现。陈砚知指着天上的星星,给她讲星座的故事,讲恒星的演化,讲宇宙的起源。他讲得很认真,偶尔会用数学公式解释星球的运行轨道,林知夏听得入迷,时不时提出自己的疑问,两人的讨论从星空聊到宇宙学,又聊回数学和物理的交叉领域。
“你知道吗?”陈砚知忽然开口,声音比平时低了些,“我回国之前,其实有点犹豫。普林斯顿的实验室条件很好,导师也希望我留下,但我总觉得,少了点什么。”他转头看着林知夏,眼里带着认真,“直到遇到你,我才明白,我少的不是更好的研究条件,而是能和我在学术上共鸣,在灵魂上契合的人。”
林知夏的心跳又开始加速。她看着陈砚知的眼睛,里面映着星星的光,清晰又明亮。她想起自己读博时的迷茫,想起每次遇到难题时的无助,想起第一次在图书馆见到他时的心动。原来有些相遇,真的是命中注定,就像数学题里的最优解,无论绕多少弯路,最终都会找到。
“我以前总觉得,学术是我的全部,”林知夏轻声说,声音里带着点温柔,“直到遇到你,我才发现,原来和喜欢的人一起做研究,是件更幸福的事。”
陈砚知笑了,伸手轻轻握住她的手。这一次,他们的手紧紧握着,没有松开。他的掌心温暖干燥,裹着她的手,让她觉得很安心。
天空中的星星越来越亮,冬季大三角清晰地出现在头顶。陈砚知指着那三颗明亮的星星,轻声说:“那是天狼星、南河三、参宿四。它们在宇宙中相距很远,却因为引力相互影响,形成了稳定的三角结构。就像我和你,虽然研究领域不同,却因为对学术的热爱,对彼此的欣赏,走到了一起。”
林知夏看着那三颗星星,忽然觉得,他们的相遇,就像这星空一样,看似偶然,实则是必然。每一次在图书馆的默契,每一次学术上的共鸣,每一次眼神交流的心动,都是构成这段感情的必要条件,缺一不可。
“陈砚知,”林知夏忽然开口,声音很轻,却很坚定,“我们的合作论文,能不能叫《量子纠缠与黎曼流形的跨维度共振》?”
陈砚知愣了一下,随即笑了:“‘共振’?这个词很好。不只是理论上的共振,也是我们之间的共振。”他凑近她,额头轻轻碰了碰她的额头,声音低沉又温柔,“知夏,我好像……有点喜欢你。”
林知夏的心跳瞬间停了一拍。她能感觉到陈砚知的呼吸,温热地拂过她的脸颊,带着热可可的香味。她抬起头,看着他的眼睛,里面满是真诚和温柔,让她忍不住点了点头:“我也是,陈砚知,我也有点喜欢你。”
陈砚知笑了,眼里的笑意像星星一样闪烁。他轻轻靠近,吻了吻她的额头,动作轻柔又珍重。林知夏闭上眼睛,能感觉到他唇瓣的温度,像春日的阳光,温暖又柔软。
天文台的穹顶下,星星静静地闪烁着,见证着这场关于学术与爱情的共振。林知夏靠在陈砚知的肩膀上,喝着温热的热可可,听着他讲宇宙的故事,忽然觉得,原来爱情和数学一样,都需要严谨的论证,也需要偶尔的浪漫;需要理性的思考,也需要感性的共鸣。而她和陈砚知,就像两道完美的曲线,在高维空间里相遇,共振出最动听的频率。
夜深的时候,陈砚知送林知夏回宿舍。路上,两人依然手牵着手,慢慢走在落满银杏叶的小路上。月光洒在他们身上,拉出两道长长的影子,紧紧靠在一起,像一道永远不会分开的公式,写在燕园的夜色里。
“明天图书馆见?”林知夏站在宿舍楼下,抬头看着陈砚知。
“嗯,”陈砚知点头,伸手帮她把耳边的碎发别好,“我会提前泡好菊花茶,等你。”
林知夏笑了,踮起脚尖,轻轻吻了吻他的脸颊:“晚安,陈砚知。”
陈砚知的脸颊瞬间红了。他看着林知夏跑进宿舍的背影,摸了摸被吻过的地方,嘴角忍不住上扬。他站在楼下,直到林知夏房间的灯亮起,才转身离开。
月光下,他的影子被拉得很长,脚步轻快又坚定。他拿出手机,在备忘录里写下一行字:“今天,我找到了属于我的最优解。——陈砚知与林知夏。”
而宿舍里的林知夏,靠在窗边,看着陈砚知离开的背影,拿出草稿纸,写下了一道简单的公式:“陈砚知+林知夏=永恒。”她看着这行字,笑了笑,把草稿纸小心翼翼地夹进了《数学分析习题集》里,放在了上次陈砚知给她写解题步骤的那一页。
窗外的月光,透过玻璃洒在草稿纸上,照亮了那行字,也照亮了这段刚刚开始的,关于学术与爱情的美好旅程。
十一月的燕园彻底浸在了寒意里,数学系图书馆的落地窗外,几棵老槐树的叶子落得只剩光秃秃的枝桠,风穿过枝桠时,会带着细碎的呜咽声钻进窗缝。林知夏推开图书馆门时,指尖刚触到门把手就打了个寒颤——她今天走得急,忘了戴围巾,脖子里灌着冷风,连带着思维都慢了半拍。
“怎么没戴围巾?”熟悉的声音从第三排传来,陈砚知放下手里的钢笔,起身朝她走过来。他手里拿着条深灰色的羊毛围巾,针织纹理里夹着细细的银线,在暖黄的灯光下泛着柔和的光,“我早上看天气预报说降温,特意多带了一条。”
林知夏还没反应过来,围巾就已经绕在了她的脖子上。陈砚知的手指轻轻拂过她的耳后,帮她把围巾的边角掖好,指尖的温度透过羊毛传到皮肤上,让她瞬间驱散了寒意。她抬头时,正好看到陈砚知眼里的担心,心里像被热水浇过似的,暖得发涨。
“昨天改论文改到太晚,早上起来就忘了。”她有点不好意思地说,伸手摸了摸围巾的质地,柔软又厚实,“这条围巾……很好看。”
“我妈织的,”陈砚知笑了笑,拉着她走到座位上,“她说苏州的冬天冷,让我多备几条。你要是喜欢,这条就送给你,我还有两条。”
林知夏的心跳漏了半拍。她知道陈砚知的母亲是苏州大学的中文系教授,擅长古典文学,却没想到还会织围巾。这条围巾的针脚细密整齐,边缘处还藏着小小的梅花图案,一看就是花了心思的——就像陈砚知做研究时,连公式的标点符号都会反复核对。
“那我……谢谢你和阿姨。”她轻声说,把帆布包放在桌上,里面装着昨晚整理好的Ricci流推导笔记,“我把上周讨论的流形投影部分重新算了一遍,修正了几个维度误差,你看看能不能用。”
陈砚知接过笔记本,指尖轻轻摩挲着封面上林知夏写的名字——她的字迹娟秀,却带着股韧劲,和她解数学题时的风格一模一样。他翻开笔记本,里面的推导步骤写得清晰工整,关键处用不同颜色的笔做了标注,甚至在页边空白处画了小小的示意图,方便理解。
“你这笔记,比出版社的教材还详细。”陈砚知笑着说,从自己的包里拿出一叠实验数据,“这是我们上周用量子计算机模拟的纠缠态数据,我按照你说的,增加了三个观测维度,你看看能不能和你的流形模型对应上。”
林知夏接过数据,低头认真看着。表格里的数据密密麻麻,却排列得格外整齐,每一组数据后面都标注了实验时间和环境参数——陈砚知总是这样,做任何事都带着股严谨的劲儿,连数据记录都像在写学术论文。她拿出计算器,指尖在键盘上飞快地敲击着,偶尔停下来,和陈砚知讨论几句,两人的声音压得很低,却默契十足,连路过的图书管理员都忍不住朝他们笑了笑。
不知不觉就到了中午,图书馆里的人渐渐少了。陈砚知看了看表,合上笔记本:“去吃饭吧?今天食堂有你喜欢的松鼠鳜鱼,我早上特意问过师傅。”
林知夏抬起头,才发现自己的肚子早就饿了。她跟着陈砚知走出图书馆,冷风迎面吹来,她下意识地裹紧了脖子上的围巾,闻到了淡淡的雪松香味——应该是陈砚知常用的洗衣液味道,和他身上的气息很像,让人觉得安心。
食堂里很热闹,陈砚知让林知夏找位置坐下,自己去打饭。林知夏找了个靠窗的位置,看着窗外的落叶,拿出手机翻出和母亲的聊天记录。母亲昨天还在问她“和那个物理系的小伙子怎么样了”,她当时没好意思说太多,现在看着桌上的空位,忽然想拍张照片发给母亲——照片里有阳光,有饭菜,还有她喜欢的人。
“在想什么?”陈砚知端着两盘饭菜回来,放在她面前,“松鼠鳜鱼,还有你喜欢的清炒荷兰豆。”
林知夏赶紧收起手机,拿起筷子夹了块鳜鱼放进嘴里,酸甜的味道在舌尖散开,和她小时候母亲做的味道很像。她抬头看着陈砚知,发现他正看着自己笑,眼里带着温柔:“好吃吗?我特意让师傅少放了点糖。”
“好吃,”林知夏点头,心里暖暖的,“比我妈做的还好吃。”
陈砚知笑了,拿起筷子给她夹了些荷兰豆:“多吃点蔬菜,你上次说最近总觉得累,荷兰豆里有维生素B,能缓解疲劳。”
林知夏看着碗里的荷兰豆,忽然觉得,陈砚知的细心就像他推导公式时的严谨,看似不经意,却处处都透着用心。他记得她喜欢的菜,记得她的口味,记得她随口说的话,甚至记得她研究时容易犯的错误——就像记得自己论文里的每一个推导步骤。
吃完饭,陈砚知提议去学校的咖啡馆坐坐。咖啡馆里很暖和,播放着轻柔的古典音乐,靠窗的位置能看到未名湖的景色。他们找了个位置坐下,点了两杯热拿铁,继续讨论论文的事。
“我觉得我们可以在论文里增加一个对比实验,”林知夏搅动着杯子里的咖啡,“用传统的路径积分方法和Ricci流方法分别计算纠缠熵,然后比较两者的误差率,这样更有说服力。”
“我也是这么想的,”陈砚知点头,拿出手机调出一组数据,“我已经让实验室的学生开始准备对比实验了,大概下周就能出结果。对了,张院士昨天找我,说我们的论文如果能按时完成,可以推荐到《CommunicationsinMathematicalPhysics》上发表——那是数学物理领域的顶刊,对你以后找工作很有帮助。”
林知夏的眼睛亮了。《CommunicationsinMathematicalPhysics》是她一直想投稿的期刊,上面发表的都是该领域最前沿的研究成果。她看着陈砚知,心里满是感激:“谢谢你,陈砚知。如果不是你,我可能永远没机会接触到量子物理的领域,更别说在顶刊上发表论文了。”
“不用谢我,”陈砚知笑着说,伸手轻轻碰了碰她的手背,“这是我们一起努力的结果。而且,能***研究,我也很开心。”
咖啡馆里的音乐换成了***的《G大调无伴奏大提琴组曲》,低沉悠扬的旋律在空气中流淌。林知夏看着窗外的未名湖,湖面结了层薄薄的冰,阳光洒在冰面上,泛着细碎的光。她忽然想起陈砚知第一次带她去实验室时的情景,想起研讨会后在天文台看星星的夜晚,想起他为她泡的每一杯菊花茶——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,就像数学公式里的常数项,虽然不起眼,却让整个等式变得完整而温暖。
接下来的一周,林知夏和陈砚知几乎每天都泡在图书馆和实验室里。他们一起推导公式,一起分析实验数据,一起修改论文的措辞,甚至一起在食堂的角落里吃外卖。有时候遇到难题,两人会争论得面红耳赤,但很快又会静下心来,互相倾听对方的想法——就像解一道复杂的数学题,不管中间有多少波折,最终都会找到正确的思路。
周五下午,对比实验的结果出来了。陈砚知拿着数据跑回图书馆时,脸上带着抑制不住的喜悦:“知夏,我们成功了!用Ricci流方法计算的纠缠熵误差率,比传统方法低了15%,这在量子模拟领域是很大的突破!”
林知夏接过数据,看着表格里清晰的对比结果,眼里满是惊喜。她反复核对了几遍数据,确认没有错误后,抬头看着陈砚知,忍不住笑了出来:“太好了,陈砚知!我们的思路是对的!”
陈砚知看着她开心的样子,心里也满是喜悦。他伸手轻轻抱住她,动作轻柔又珍重:“谢谢你,知夏。如果不是你提出Ricci流的思路,我们可能还在原地打转。”
林知夏靠在陈砚知的怀里,能闻到他身上淡淡的雪松香味,能感觉到他心脏的跳动,和自己的心跳渐渐重合。她闭上眼睛,忽然觉得,这段时间的辛苦都值得了——不只是因为论文取得了突破,更因为在这个过程中,她和陈砚知的感情越来越深,就像他们共同推导的公式,每一步都走得坚定而扎实。
“我们明天把论文的最后一部分写完吧?”林知夏抬起头,看着陈砚知的眼睛,“争取下周发给张院士,让他帮忙推荐。”
“好,”陈砚知点头,松开她,却牵住了她的手,“明天我早点来图书馆,给你带你喜欢的豆沙包和热豆浆。”
周六早上,林知夏走进图书馆时,发现陈砚知已经到了。他坐在老位置上,面前放着两杯热豆浆和一屉豆沙包,旁边还放着一个保温袋,里面装着温热的橘子。
“我妈昨天寄了箱苏州的橘子,特别甜,你尝尝。”陈砚知拿起一个橘子,剥了皮递给她,指尖沾了点橘子汁,“我早上尝了一个,比超市买的好吃多了。”
林知夏接过橘子,放进嘴里咬了一口,清甜的汁水在舌尖散开,带着阳光的味道。她看着陈砚知,发现他正看着自己笑,眼里带着温柔,忽然觉得,这样的日子真好——有喜欢的人在身边,有热爱的研究可以做,有甜美的橘子可以吃,就像解出了一道完美的数学题,心里满是满足和幸福。
他们用了一天的时间,把论文的最后一部分写完了。陈砚知负责摘要和结论部分,林知夏负责参考文献和附录,两人配合得格外默契。傍晚的时候,论文终于完成了,陈砚知把文档保存好,发送给张院士,然后长长地舒了口气:“终于结束了,感觉像完成了一项重大的科研任务。”
“是啊,”林知夏点头,伸了个懒腰,“这段时间辛苦你了,陈砚知。”
“不辛苦,”陈砚知笑着说,牵起她的手,“走,我带你去个地方,算是庆祝我们论文完成。”
陈砚知带她去的地方,是学校附近的一家小剧院。剧院里正在上演昆曲《牡丹亭》,他提前买了票,位置在二楼的前排,能清楚地看到舞台。
“你怎么知道我喜欢昆曲?”林知夏惊讶地问。她记得自己只在一次聊天中随口提过,说母亲喜欢昆曲,她小时候经常跟着听。
“你上次说的,”陈砚知笑着说,递给她一张节目单,“我问了我妈,她说这版《牡丹亭》的演员很有名,唱腔特别正宗,就想着带你来看看。”
林知夏看着陈砚知,心里满是感动。他总是这样,把她随口说的话记在心里,然后默默为她做很多事。就像他记得她喜欢的菜,记得她的研究方向,记得她对昆曲的兴趣——这些小事,就像数学公式里的变量,虽然看似微小,却让整个感情变得丰富而生动。
演出开始了,舞台上的灯光渐渐亮起,演员们穿着华丽的戏服,唱着悠扬的昆曲。林知夏看得入迷,偶尔会轻声和陈砚知讨论情节,陈砚知听得很认真,时不时会给她讲解昆曲的唱腔和身段——他虽然是学理科的,却对传统文化很了解,这都是受他母亲的影响。
中场休息时,陈砚知去买了两杯热饮,递给林知夏一杯:“有点烫,慢点喝。”
林知夏接过热饮,捧在手里,温暖的感觉从指尖传到心里。她看着舞台上的演员们在准备下半场的演出,忽然想起陈砚知说过的话——“数学的尽头是哲学,哲学的尽头是美学”。原来无论是数学公式,还是昆曲唱腔,无论是量子纠缠,还是爱情,本质上都是一种美,一种让人心动的美。
演出结束后,两人走出剧院,夜晚的风带着寒意,却吹不散心里的温暖。陈砚知牵着林知夏的手,慢慢走在路灯下,影子被拉得很长,紧紧靠在一起。
“今天谢谢你,陈砚知,”林知夏轻声说,“我很久没这么开心了。”
“我也是,”陈砚知点头,停下脚步,转身看着她,“知夏,我有件事想跟你说。”
林知夏看着他认真的眼神,心里有点紧张,却又带着期待。她能感觉到陈砚知的手在轻轻颤抖,却握得更紧了些。
“我妈下周要来北京,”陈砚知的声音有点发颤,却很清晰,“她想……见见你。”
林知夏的心跳瞬间加速。见家长,对她来说是件既紧张又期待的事。她知道陈砚知的母亲是中文系教授,学识渊博,不知道自己能不能给她留下好印象。
“阿姨……会不会觉得我不够好?”她小声问,有点担心。
“不会的,”陈砚知笑着说,伸手轻轻抚摸她的头发,“我跟我妈说了很多你的事,她说你又聪明又努力,还懂昆曲,特别想见见你。而且,在我心里,你是最好的。”
林知夏看着陈砚知真诚的眼神,心里的担心渐渐消散了。她点了点头,声音里带着坚定:“好,我见阿姨。”
陈砚知笑了,眼里的喜悦像星星一样闪烁。他轻轻靠近,吻了吻她的嘴唇,动作轻柔又深情。林知夏闭上眼睛,能感觉到他唇瓣的温度,能闻到他身上的雪松香味,能听到他心脏的跳动——这些感觉交织在一起,让她觉得无比幸福。
路灯下,两人的影子紧紧靠在一起,像一道永远不会分开的公式,写在夜晚的街道上。林知夏知道,他们的感情就像他们共同推导的论文,虽然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,但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她不知道未来会遇到什么困难,不知道论文能不能顺利发表,不知道能不能得到陈砚知母亲的认可,但她知道,只要和陈砚知在一起,只要他们一起努力,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,就没有跨不过去的坎。
就像数学里的定理,只要基础扎实,逻辑严谨,无论遇到多少复杂的推导,最终都会得到正确的答案。而她和陈砚知的感情,就是建立在学术共鸣和灵魂契合的基础上,严谨又温暖,理性又感性,注定会像最完美的数学公式一样,永远成立。
回到宿舍楼下,林知夏站在门口,看着陈砚知:“下周见阿姨,我要不要准备点礼物?”
“不用,”陈砚知笑着说,“我妈什么都不缺,你只要好好陪她聊聊天就好。她喜欢昆曲,你们可以多聊聊这个。”
林知夏点头,踮起脚尖,轻轻吻了吻陈砚知的脸颊:“晚安,陈砚知。”
“晚安,知夏。”陈砚知看着她走进宿舍,直到她房间的灯亮起,才转身离开。
宿舍里,林知夏靠在窗边,看着陈砚知离开的背影,拿出手机,翻出和母亲的聊天记录,发了条消息:“妈,我下周要见陈砚知的妈妈了。”
很快,母亲就回复了:“好啊!女儿长大了!记得穿得得体点,多听少说,礼貌点就好。有什么事随时跟妈说。”
林知夏看着母亲的回复,笑了笑,心里满是温暖。她拿出那条深灰色的羊毛围巾,放在鼻尖闻了闻,淡淡的雪松香味和梅花的气息交织在一起,让她想起陈砚知的温柔和细心。她把围巾叠好,放在枕头旁边,然后拿出草稿纸,写下了一行字:“爱情,是比数学更复杂,却也更温暖的公式。——林知夏与陈砚知。”
窗外的月光透过玻璃洒在草稿纸上,照亮了那行字,也照亮了这段充满希望的感情。林知夏知道,下周见陈砚知母亲,会是她和陈砚知感情里的一个重要节点,就像论文里的关键定理,虽然需要谨慎对待,却也充满了期待。而她,已经做好了准备,去迎接这个新的挑战,去拥抱属于他们的未来。